|
书写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农垦答卷时间:2023-03-29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实现了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要吃得好。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命题,须臾不可放松。 作为国有农业的骨干和代表,农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致力于让“中国饭碗”装更多的“中国粮食”。面向新征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农垦要充分发挥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扛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旗”,架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的桥梁,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藏粮于地, 守好良田夯实丰产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藏粮于地”,就是要解决“种在哪里”的问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农垦有良田、有“余地”。 (一)确保稳产有良田 农垦1803家国有农场遍布在全国各地,大多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耕地资源。新时代,农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改善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2021年,农垦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8.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农垦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面积占全国的5.7%。黑龙江等垦区黑土地保护取得显著成效,耕地质量等级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可以说,农垦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着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资源禀赋。 (二)新增产能有“余地” 面对有限的耕地资源,如何做好“藏粮于地”这篇文章?除了要提升现有耕地质量,还要激活“沉睡”耕地,充分挖掘粮食产能潜力。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农业国家队,农垦理应先行先试,率先推动现有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建成高标准农田,稳步提升耕地质量,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挖掘新增耕地潜力。据调查,农垦现有可开垦荒地726.06万亩,“十四五”期间计划开垦69.33万亩。下一步,农垦要在摸清新增耕地潜力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耕地后备资源,超前谋划部署,争取实现耕地数量持续增加,为粮食生产开拓新空间。 二、藏粮于技, 科技赋能促进粮食增产
农垦始终牢记科技是增产第一动力,深入落实“藏粮于技”战略,聚焦良种、良法、良技,夯实粮食增产科技支撑。 (一)良技护航有优势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一直以来,农垦高度重视种业发展,良种研发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农垦种子生产量达到122.68万吨,约占全国商品种子供应量的11.5%。在最新公布的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中,北大荒垦丰种业、江苏省大华种业、安徽皖垦种业、河南地神种业等农垦种业企业均榜上有名。良种还得配套良法。科学肥水运筹、土壤深松深耕、机械化绿色防控,安徽农垦将科技手段融入小麦栽培的每一个环节。江苏农垦积极探索麦稻周年“三高一控”技术模式,从轮作模式、肥料控制、产量目标设定等方面细化完善稻麦高产技术体系。农业机械化是粮食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农垦的传统强项。2021年农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4%,比全国高出19个百分点。黑龙江、江苏、安徽三垦区更是高达99.7%、98.0%、97.1%,比肩发达国家水平。 (二)科技增产有潜力 向科技要粮,农垦要进一步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增强全链条创新意识,深挖科技增产潜力。 推动现代种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农垦体制机制优势,加大良种培育和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在优质高产品种培育和生物育种方面重点突破。要充分发挥农垦种业“主力部队”作用,改变种业企业“多而不强”、“小而分散”现象,着力形成种业企业规模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 增强全链条创新意识。要进一步增强全链条科技创新意识,力争补上优良品种培育、粮食精深加工等环节科技短板,用科技助力粮食增产减损。要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和技术集成配套,因地制宜加强农机改造提升,提升农机配套作业效率,减少机收环节损失。 三、藏粮于管, 精准施策提升粮食品质 保障粮食安全,不光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农垦在粮食生产环节实施科学管理,做到了稳产量、提品质、增效益,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怎样种地”的问题。 (一)精准施策有成效 为抓好粮食生产经营,农垦系统在实践中探索出“五统一”模式,即统一品种布局、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农业技术措施、统一农机作业标准、统一农产品购销。农垦坚持标准先行,垦区普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构建起覆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不仅如此,农垦还率先开启具有全要素管控、全程化管理特点的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建设,对农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各种要素进行对标监管,形成从产地环境、种植养殖到加工流通的全过程智能化数字化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品质优异。 (二)纵深发展有空间 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垦粮食生产做到了保质又保量。下一步如何推动藏粮于管向纵深发展,与市场深度结合,这是新时期农垦要回答的新命题。 推动生产统一化。要充分发挥国有农场组织优势,重点针对国有农场归属县市管理的垦区,在粮食品种布局、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措施等方面推广统一经营。进一步加快农垦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升级。 推进粮食品牌化。开发专用品牌粮食,增加优质粮食供给,从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粮食品牌化打造,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立“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依靠品牌和质量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藏粮于服, 垦地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农垦积极主动走进地方,将保障粮食安全的答卷书写在广大农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农垦力量。 (一)服务农村有担当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谁来种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农垦主动走进农村,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垦地合作,将优质品种、先进技术和装备、管理措施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生产,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引导农村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北大荒集团组建了多家区域农服中心,通过土地生产环节托管、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投入品辐射销售、跨区作业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村。安徽农垦集团农产品公司携手地方共同打造“国有企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的基地共建“大路模式”,三方共同参与管理种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垦地融合发展有空间 通过开展社会化服务促进垦地融合发展,是农垦体现农业国家队使命和担当的必然选择。推动垦地融合发展,要进一步建立政策支持措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政策支持措施。鼓励支持农垦企业带头开展社会化服务,为实现乡村振兴作贡献。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和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民和农垦企业稳定收益、抵御风险的能力。要逐步支持农垦参与地方社会化服务时享受同等补贴,为社会化服务发展夯实基础。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逐步健全探索“农垦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联动服务模式,打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通过约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全产业链服务,提升种植水平、产品产量和农民收益,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来源:《中国农垦》2023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