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群建设 >>党史论坛 >> 党史讲稿 田祎
详细内容

党史讲稿 田祎

时间:2018-09-18        阅读

1949年,美国人抛下了在危境中的蒋介石,等待所谓的尘埃落定。赴美乞援的宋美龄被迫悄然离开华府。新年元旦,蒋介石面对全国人民再玩下野的把戏,向中共发出求和的信号。大智大勇的毛泽东不为其蒙骗,他形象地讲了个农夫和蛇的故事,指出共产党人不当农夫,而是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结束了三大战役,取得了解放全国的决定性胜利,并在西柏坡描绘出新中国的蓝图,进驻北平。

一、新年致辞

国民党败已定,执迷不悟的美国政府改变策略,由单纯支持国民党的反革命战争转变为两种手段:一是组织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和所谓地方势力在长江以南和边缘省份继续抵抗人民解放军;二是张罗国共“和谈”,极力使中国革命就此止步。为此,不惜拉上斯大林和苏联一同向中共施压。

1949年元旦,日暮途穷的蒋介石在美国的授意下,发表了一篇“求和”的《新年文告》:

“和战问题盘旋于每一同胞的心胸之间,而政府为战为和亦更为每一同胞所关注。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政府,亦非我同胞对政府片面的希望所能达成,须知道这个问题的决定,全在于共党,国家能否转危为安,人民能否转祸为福,乃在于共党一转念之间,中正毕生革命,早置生死于度外,只望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同样是这个清晨,中国共产党则通过设在河北西柏坡这个小山村里的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放了毛泽东亲笔起草的《新年文告》,这篇充满胜利信心、大气磅礴的文章有一个响亮标题——《将革命进行到底》:

“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连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同军事战线上的胜利同时,中国人民在政治战线上和经济战线上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为这样,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现在在全世界的舆论界,包括一切帝国主义的报纸,都完全没有争论了。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取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

这样两篇新年文告摆在众人面前,当时引起的各种反响。一部分中层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不禁产生和平的幻想,而曾经鼓噪“中间路线”的资产阶级右翼,又死灰复燃,企望借机造成同国民党、共产党“三分天下”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一面用“农夫和蛇”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向全国人民说明决不能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100多年来,中国革命在这个问题上留下的痛苦教训实在太多;另一面提出谈判条件,以事实揭露国民党的“和谈”阴谋。1月14日,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义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表明:“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充足的力量和充足的理由,确有把握,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全部地消灭国民党反动政府残余军事力量。但是,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在下列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条件是:(一)惩办战争罪犯;(二)废除伪宪法;(三)废除伪法统;(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五)没收官僚资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废除卖国条约;(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在各方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于1月21日宣布下野,并由南京飞到家乡浙江奉化,退到幕后指挥。桂系首领李宗仁趁机代替了蒋的位置,并出面同中共方面谈判。但是,无论是桂系还是蒋派,国民党“求和”的真正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喘息机会,“确保长江以南若干省份的完整”。企图“划江而治”,重新部署兵力,以备卷土重来。这样的谈判结果可想而知。

从4月1日到20日,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经历了20天的谈判,几经磋商达成了一份《国内和平协定》。但是,就在4月21日深夜,李宗仁、何应钦复电张治中并各代表,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和平大门至此彻底关死。

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全体指战员:“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开始横渡长江。百万雄师以沿江湖区渔民的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江西省的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以横扫千军的席卷之势,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九江、安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4月21日,英军“伦敦号”巡洋舰和“黑天鹅号”护航驱逐舰在英国海军远东舰队副总司令官梅登中将率领下,闯进江阴以西的口岸江面,企图阻碍三野炮兵向南岸射击。在连续两天的炮战中,英舰打死打伤三野部队指战员252人。然而,中国人民被欺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央军委当即发出指示:“凡擅自进入战区,妨碍我渡江作战的兵舰,均可轰击。”三野炮兵狠狠还击,击伤英舰“紫石英号”,其余三艘英舰挂起白旗逃窜。4月22日,新华社广播毛泽东撰写的述评新闻《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联合进攻》。4月30日又发表毛泽东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庄严宣告:“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人民解放军要求英国、美国、法国在长江黄浦江和在中国其他各处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项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不要帮助中国人民的敌人打内战。”

国民党军鉴于长江防线已全线被突破,于22日下午实行总退却。人民解放军随即发起追击,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24日凌晨,一〇四师三一二团三营九连占领总统府,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就在这一天下午,在北平双清别墅的凉亭里,毛泽东从《人民日报》(号外)闻悉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感慨万千,欣然提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分路追击,中、东两路于5月3日解放杭州,27日,攻占全国最大城市上海;西路直取九江、南昌;第四野战军在湖北境内强渡长江,解放武汉三镇。此后,各路野战军向东南、中南、西南、西北纵横驰骋,以摧枯拉朽之势,扫清残敌。到1949年9月,中国大陆除西南、两广等一小部分地区外,都已获得解放。蒋介石带着他的残兵败将退到台湾和澎湖列岛。随着南京政府的覆灭,中国大陆上数千年的封建压迫、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占一齐灰飞烟灭。  

二、三大战役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关键首战--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ao)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辽沈战役在52天激战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1万余人。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更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破釜沉舟--淮海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948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军伤亡官方数字13余万。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决胜之战--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于1948 年11月29日发起。从1948年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进京赶考

(一)“赶考精神”的思想渊源

“赶考精神”萌芽于延安时期,毛泽东正式提出“进京赶考”却在西柏坡,“赶考精神”明确提出于全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在延安读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后,认为其对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极强的教育警示作用,希望全党同志引以为戒而不能重蹈大顺军队覆辙,不要因为胜利而骄傲犯错误并将其列入延安整风的重要文件。此时,毛泽东提出“进京赶考”的执政危险和忧患意识,逐渐成为共产党人“赶考精神”的思想萌芽。

(二)“进京赶考”的考前准备与思想教育

考前准备。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曾明确指出:为了使全党同志适应由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革命转型,“夺取这个胜利,己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久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为了防止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和四种不良情绪的滋生蔓延,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告诫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两个务必”,提出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等 “六条规定”。全党通过对历代政权兴衰更替的经验总结,深刻认识、理解和跳出历史周期率,为“赶考精神”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考前教育。自西柏坡进京赶考的60多年前,毛泽东等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为进京赶考做好一切准备,除了物质基础和方针政策教育之外,广大党员干部要做重要的思想准备和考前教育。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刚结束之后,党中央和中央机关开始做进京前的准备工作和考前教育,一方面要周密部署和精心安排进城工作事宜,另一方面要进行城市常识、革命传统、优良作风和进京守则等入城教育和考前教育。

(1)毛泽东告诫全党保持“两个务必”和作出“六条规定”

为了让全党及干部群众适应由革命党转向执政党,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做好长期执政的前期准备,积极预防党内可能出现的骄傲情绪、居功自傲、不求进步和贪图享乐等不良情绪。毛泽东向全党郑重说道:“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与此同时,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六条规定”。即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做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2)毛泽东亲自给即将进城的党员干部和解放战士上党课

为了做好“进京赶考”的准备工作和考前教育,毛泽东曾经反复告诫中央直属机关的警卫战士和党员干部,进城赶考并非去享福而是要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他曾经告诫全党同志:“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北京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建设共产主义。”广大党员干部和解放战士,要对进京赶考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努力做好进京赶考的进城准备工作。与此同时,毛泽东还专门将中直机关的各部委办负责人,叫到毛泽东在西柏坡住地进行入城教育和反复讲解:“我们要准备进北平了,希望大家一定要做好准备。我说的准备不是收拾盆盆罐罐,是思想准备。要告诉每一个干部和战士,我们进北京不是去享福,决不可像李自成进北京。”

(3)毛泽东指示中央办公厅印发和学习“进京守则”

为了从制度层面加强对进城党员干部和解放战士的纪律约束,毛泽东亲自指示中央办公厅向警卫班等干部战士印发和学习“进京守则”。具体内容如下:一、把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带进北平。二、不准进入民家,不准随便进入剧院、影院等公共场所。三、保守机关机密,不知者不求知,知者不外传。四、出门不带机密文件,不准携带武器。手不许乱动,嘴不许乱说,脚不许乱走。五、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六、进城三个月不准通信、会客、访友,不准外出游览名胜古迹。七、不许贪污浪费,不被金钱美女收买利用,不被阿诀奉承迷了心。八、手不许乱动,嘴不许乱说,脚不许乱走。毛泽东指示广大党员干部和警卫战士,要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进京守则”,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以防止进城腐化变质。

(三)“进京赶考”的正式启程

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河北西柏坡之前,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已经开始准备考前工作,开启中国共产党人踏上执政地位的“赶考”之路。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干部和中共中央机关,开始乘车离开河北西柏坡而前往北平。正当毛泽东和周恩来乘车离开西柏坡之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答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道:“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与周恩来对话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形成的客观标志和关键节点。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全党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全党工作的中心任务由暴力革命转向国家建设。

伴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的发展演进,中国共产党面临武装夺权、执掌政权和建设国家等历史任务,西柏坡时期全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历史转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意识到,全党同志在中国革命胜利面前如何保持清醒头脑的重要性,夺取全国政权后如何经受住执政考验和始终坚持党的性质与宗旨,预防和化解骄傲自满、贪图享乐、脱离群众和人亡政息等执政危险,研究和解决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崭新考试和历史性课题。“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等五大书记进京途中基于此的深思熟虑,针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而提出“赶考精神”。

自西柏坡进京赶考的临行之前,毛泽东曾经说道:“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希望考个好成绩。”鉴于“赶考精神”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西柏坡考察之时曾指出:“它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经历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历经28年从小到大和由弱到强的发展壮大,逐渐由革命政党转变为执政政党到建立新中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60多年的客观历史表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赶考精神”,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进京赶考精神而永无止境,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问题。从1949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群众,逐步实现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变。从1956年到197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逐渐建立相对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群众,逐步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开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赶考征程。自西柏坡进京赶考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赶考远未结束”。

我们相信,在新的“赶考”征程中,只要我们不忘使命,保持警醒,秉承自信,我们党一定能够在经受和将要经受的各种“考试”,继续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纪委举报 电话:0913-3268462 邮箱:sxnksyncjw@163.com 地址: 陕西省大荔县果园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农垦集团沙苑农场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陕ICP备19004733号-1 

首页        关于沙苑        经济发展        农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党群建设         视频中心       人力资源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

陕公网安备61052302000173号              技术支持:杰商网企业商事平台

陕公网安备 61052302000173号

技术支持: 杰商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